首页 > 最新资讯 > 新冠肺炎首例尸解观察报告公布

新冠肺炎首例尸解观察报告公布

时间: 2020-02-29

 在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12天后,备受关注的尸解报告结果于2月28日公布。

2月16日,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授刘良及其团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相继完成了全国第1例和第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遗体解剖工作,截至2月24日,刘良及其团队共解剖了9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同时,病理学专家卞修武院士和上海瑞金医院团队也已完成2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遗体解剖获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对于探索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的病理改变,疾病机制等有重大帮助,并能从根本上寻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都将给未来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据。

日前,刘良团队将其中一例尸体解剖观察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下称“《报告》”)发表于《法医学杂志》2020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论文收稿于2月24日。通讯作者除刘良外,还包括其他华中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人员、湖北崇新司法鉴定中心人员和上海公安学院人员。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报告是一个“大体观察报告”,主要是对1例系统尸体解剖的肉眼观察结果,解剖学上将肉眼能看见的形态学结构及其变化称作大体标本,并未包括更详细的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切片检测分析等内容。

据了解,逝者样本是男性,85岁,2020年1月某日以“多发性脑梗死”入院。入院时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入院10天后出现喉咙发痒及发热,入院后第13天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入院后28天死亡,临床死亡原因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衰竭”,死亡前3d,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0%~80%。

报告中表示,根据解剖结果发现,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对照复阅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以左侧为重,双下肺可见纤维条索影。

由此,报告认为,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之前,进行尸体穿刺时,刘良及其团队就发现,新冠病毒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但从此例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其可能的原因是,该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天,病程较短,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

此外,报告发现,死者胸腔积液量不多,淡黄色清亮液体,未见大量胸水产生,提示胸腔病变并非浆液性炎症为主。此外,解剖见心包腔内中等量淡黄色清亮液体,心外膜轻度水肿,心肌切面呈灰红色鱼肉状。因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存在冠心病、心绞痛病史,心肌及心外膜是否存在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损害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此例消化系统损伤情况肉眼观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小肠呈节段性扩张与狭窄相间(类似串珠状),为个例或普遍表现需结合更多尸体检验情况。脾肉眼观未见明显异常,是否存在病变需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肾呈颗粒性固缩肾外观,考虑与基础疾病有关。

关于神经系统,肉眼观见脑水肿,大脑皮质轻度萎缩,结合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大,有多发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脑肉眼观未见感染特异性表现,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待组织病理学验证。

在报告的最后,刘良等人还提示了几点开展新冠肺炎尸体检验工作的经验。如:解剖地点具备负压环境为佳,需具备单独消杀条件,解剖人员需做到生物安全三级防护;采用干性解剖,保证无血液、组织残余物污染外排或遗留于现场;开颅时可用遮盖物加强防护,避免飞溅;尽量减少现场对器官进行分离和切开等。

来源: 医谷

分享到:
共执行 200 个查询,用时 0.172250 秒,在线 181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2.81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