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疫情后过后 我国卫生应急体系急需完善

疫情后过后 我国卫生应急体系急需完善

时间: 2020-03-09

 此次新冠肺炎过后,是时候该认真反思如何完善我国的卫生应急体系了。

笔者从刚上班时遇到“霍乱”疫情,到03年的“非典”疫情,直到今年带领同事们奋战在“新冠肺炎”的抗疫第一线,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我国的卫生应急体系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今天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想法,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点点思路。

一、寻找公共卫生服务里的突破点

公共卫生服务大家并不陌生,里面包括的服务内容也很多,其实如果我们捋清思路、抽丝剥茧,最原始的点就是“预防”。

老祖宗提出的“上工治未病”理念其实是最原始的“预防医学”,现如今我们最熟悉的“预防接种”从某种角度说较为局限,要真正实现“国民健康”的大目标,要做好的其实是“健康教育”。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了多年的“健康教育”,还并未达到理想的目的,其中一点原因,我认为在教育对象上。

在我国,成年人中尤其是中老年人,普遍的教育水平不高、多年养成的卫生健康习惯较差,改变的难度较大,而最容易接受知识、形成良好习惯的年龄段是儿童、青少年,同时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把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到儿童和青少年身上,经过几代的良性循环,那么国民的健康理念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概率大大降低。

二、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建设

此次疫情,也说明了CDC制度完善的重要性。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基层CDC的规划建设和硬件配备;

2、避免行政化趋向,增加专业技术岗位编制,提高人员待遇,使基层CDC都能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化的队伍;

3、完善传染病上报系统,每一级CDC在接到医疗机构或下一级上报的传染病后,可以设置如果多长时间不审核上报,系统就会自动上传,从而避免漏报、瞒报和地方行政干预的现象;

另外,应该减弱行政干预对此类事件的影响;

4、经常性开展操作性演练,避免出现高学历、高职称、低能力现象。

三、加强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改革

曾经有一个三级医院的领导说过:我们单位是企业,财政不给我们资金,和下级医院成为医联体的话,我们没有义务倒贴资金、设备和人员技术。

由此可见,本人建议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不能沦为企业,国家加大投入,合理地给予医护技人员待遇,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只考虑病人和诊疗规范。

为了避免“大锅饭”现象,需要加强监管:一个是现在广泛使用的绩效考核软件;另一个就是行政监管。

行政如何监管?卫生健康执法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由他们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医护技人员,监管结果与机构的评级、财政投入、人员的职称晋升、聘任、收入等有关,直至吊销执照。

另外,医疗机构如果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固定证据、告知法律程序、带离相关人员等,避免在医疗机构内出现混乱,影响正常诊疗秩序。

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都相互之间较易融合,可以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医疗资源差距,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甚至于同质化,使得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及时识别传染病尤其新发的传染病,避免漏诊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

四、加强应急诊疗设施设备、耗材的储备和管理

在硬件建设方面,这两个方法或可同时实行:

1、公立医疗机构储备。

对现有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改造,确保一旦出现卫生应急状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转换成相应的救治病区;以后新建的医疗机构在规划设计时,把能在短时间内转换成相应的救治病区作为规划必备项。

2、县级以上城市新建一所应急救治中心,每年拨付专项经费进行维护保养。

一次性耗材的储备主要是生产厂家的产能储备,其次是医疗机构根据耗材的有效期进行储备,并在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应急诊疗设施设备、耗材的储备要综合考虑应急事件的性质: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大范围创伤、辐射泄露事故等。

五、卫生应急演习

1、每年对医护技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储备相应的专业人才队伍,避免过度的高精专人才;对公务员进行相关规范和常识的培训;

2、对相关应急组织里面的成员身份占比进行固定,比如说应急指挥部成员必须有多少名业务专家,这样紧急决策时不会出错。

3、开展卫生应急演习,规模、方案、时间不定。通过不断地演习才能使我们再遇到卫生应急事件时不再慌乱无措,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卫生应急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关系着百姓生命健康安全,本人的想法肯定有很多不成熟之处,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留言板里发表你的看法。

来源: 基层医师公社

分享到:
共执行 200 个查询,用时 0.176839 秒,在线 21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2.819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