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肆虐期间,除了疫情的发展态势,备受瞩目的就是疫苗的研发进展。
全球20多种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发
这些已有新进展
3月15日晚间,复星医药发布公告,旗下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获BioNTechSE许可,在中国独家开发和商业化基于其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COVID-19的疫苗产品。
根据协议,复星医药产业负责该疫苗在中国境内的临床试验、上市申请和市场销售,并承担相应的成本和费用。BioNTechSE则负责提供区域内临床试验申请所需的技术材料和临床前研究数据、配合区域内临床试验,并供应相关临床试验及市场销售所需的产品。
针对仍在全球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正以“破纪录”的速度着手研发疫苗。参与各方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或利用新技术、新平台研发新型疫苗,或提供新工具助力疫苗研究和试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至少20个新冠疫苗项目正在进展中,既包括英国疫苗巨头葛兰素史克、美国强生公司等企业,也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参与研发,其中进展较快的部分企业已完成早期研究,进入到了动物实验阶段。
而国内外疫苗研发进展,根据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介绍称,目前国内正在沿着5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攻关工作,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预计在4月份,可能有部分疫苗能够进入临床或者应急使用。
康希诺生物:正在联合开发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3月17日,康希诺生物公告称,已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正在联合开发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该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可表达新型冠状病毒S抗原,拟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联合开发方已向监管机构提出了Ad5-nCoV的新药临床试验预审评申请,同时,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的准备工作和受试者预招募工作。
浙江疾控中心:新冠病毒疫苗研究领域有四个方面进展
2月22日晚间,浙江省疾控中心向央视发布权威信息,浙江省疾控中心、浙大一院、杭州医学院(省医科院)等与企业合作进行疫苗的研发,在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等多条技术研发路线同步开展,并在以下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1、灭活疫苗研发上,已初步完成疫苗研制用毒种种子批的建立。
2、重组蛋白疫苗研究方面,经第一批预实验小鼠测试,已产生抗体。
3、mRNA疫苗研发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4、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上,开始进行重组病毒的扩增培养,将于近期开展动物实验。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以人源细胞作为载体的“快速抗新冠疫苗”
即将进入临床前试验
2月11日,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人源细胞作为载体的“快速抗新冠疫苗”即将进入临床前试验。与此同时,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的项目也同步启动,该疫苗将有望同时预防SARS、MERS、2019-nCoV以及蝙蝠跨种传播的冠状病毒。
伊诺维奥制药:
将与各方加紧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INO-4800
1月30日,美国伊诺维奥制药公司宣布,将与各方一起加紧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INO-4800。
这家公司表示,其参与新疫苗研发的优势在于,拥有基于DNA药物平台快速开发新疫苗的能力,以及应对新发流行病威胁的有效经验。该公司此前研发的INO-4700是全球首批将进入人体试验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疫苗。
莫德纳 (Moderna):
成功生产出第一批供人体试验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
1月23日,美国制药公司莫德纳治疗公司宣布,将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目前该公司已从中国公布的病毒基因序列中获得数据,成功将基因注入公司的mRNA平台中,使其开始指导蛋白质合成,这标志着第一步已取得成功。下一步将把这些蛋白质注入小鼠体内诱发免疫原性。
2月2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制药公司莫德纳 (Moderna)已经成功生产出第一批供人体试验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mRNA-1273,并已将疫苗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开启安全性临床试验。
昆士兰大学:
研究团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
1月24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宣布,正利用一种专利技术以期快速生产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
该校研究团队开发的这种“分子钳”技术,能够增加病毒蛋白的稳定性。研究人员尝试利用该技术开发针对MERS病毒、尼帕病毒、埃博拉病毒和流感病毒的疫苗,已取得非常理想的实验效果。该校研究团队目前已获得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正处于研制疫苗的初期阶段。
2月22日,昆士兰大学方面表示,研究团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在过去三周时间内,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研制出第一支候选疫苗。在进行更多检测后,即可投入正式的临床前测试。
葛兰素史克(GSK):
与三叶草生物制药开展研发合作,
推动新型冠状病毒候选疫苗“COVID-19S-三聚体”的研究开发
2月3日,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宣布,将与国际组织“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合作,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全球研发。该公司的优势技术之一,就是对于疫苗生产十分重要的“疫苗佐剂”。
据介绍,佐剂能够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应答速度及耐受性,同时可降低抗原的用量。同样剂量的疫苗抗原,加入理想的佐剂后,可产出更多支同样效果的疫苗,这有助于针对流行病大规模生产疫苗。
2月25日,葛兰素史克表示,将与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展研发合作,推动新型冠状病毒候选疫苗“COVID-19S-三聚体”的研究开发。葛兰素史克将为三叶草生物提供针对预防疾病大流行的疫苗佐剂系统,以便在临床前研究中进一步评估“S-三聚体”。
Inovio:计划4月份开始人体临床试验
美国制药公司Inovio Pharmaceuticals于3月3日表示,公司正加速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疫苗时间表。
Inovio首席执行官约瑟夫·金向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工作组表示,在新冠病毒(COVID-19)的基因序列公布3小时后,该公司已设计出INO-4800基因疫苗。计划4月份在美国开始人体临床试验,之后不久在中国和韩国开始试验。Inovio当前预计在年底利用现有资源提供100万剂疫苗。
Moderna:预计5周后进行人体试验
2月26日,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弗契曾在记者会上传递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新冠病毒疫苗预计在六周后(从今天算起的五周后)进行人体测试,坏消息是疫苗最终面世至少还要一年。
美国制药公司Moderna在本周一已经把疫苗样本送交美国政府研究员,预计四月底在45名健康的志愿者身上进行测试,第一阶段至少需要三个月。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将需要数百名志愿者来进行测试,火箭速度也需要6-8个月的时间。这就是说,最快也要一年到一年半。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或将于夏天进行人体临床实验
2月11日,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传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共同举办的“科研路线图:新型冠状病毒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上,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尼尔·弗格森(Neil Ferguson)教授及其小组公布了对疫情规模的首次准确估计,他们的数据继续为全球各国应对提供信息。
据悉,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粘膜感染和免疫学负责人罗宾·沙托克(Robin Shattock)教授目前带领的实验室团队专注于研发冠状病毒疫苗,他们在14天内就研发出了疫苗并在上周开始进入动物试验阶段,并有可能在5个月内就进行人体试验,进展顺利的话,将于这个夏天进行人体临床实验。
美国新冠病毒疫苗开始Ⅰ期临床试验
首批志愿者已接种
当地时间3月16日,美国COVID-19试验疫苗的首批志愿者在西雅图接受了注射,作为该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
该疫苗被称为mRNA-1273,Ⅰ期临床试验由凯撒医疗(Kaiser Permanente)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健康研究所(KPWHRI)开展,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资助,计划在约6周内招募45名18至55岁的健康成人志愿者。
据NIAID官网消息,该疫苗由NIAID科学家及其合作者——马萨诸塞州生物技术公司Moderna通过被称为mRNA的遗传平台共同开发。在动物试验中,mRNA-1273疫苗已显示出良好结果。
NIAID疫苗研究中心和Moderna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快速开发mRNA-1273,是因为先前对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冠状病毒进行了相关研究,为开发针对COVID-19的候选疫苗提供了便利。
Moderna官网显示,在中国1月11日共享了COVID-19的基因序列后,NIAID和Moderna的科学家仅在两天后就确定了该疫苗的序列,“第一批临床疫苗”已于2月7日准备就绪,并在2月24日被运送至NIH之前已经经过测试。
该疫苗的Ⅰ期临床试验由KPWHRI的高级研究员Lisa A.Jackson领导。试验参与者将通过上臂肌肉注射,接受两次不同剂量的疫苗,两次疫苗注射间隔约28天。参与者将被分为3组,分别接受25mcg、100 mcg或250 mcg剂量的疫苗,每组15人。前四名参与者将接受最低剂量注射,而接着的四名参与者将接受100 mcg的剂量。25mcg和100 mcg剂量组其余参与者接种疫苗之前,以及参与者第二次接种疫苗之前,研究人员将审查安全性数据。在参与者加入250 mcg剂量组之前,将再次进行安全性审查。
之后,参与者还需返回诊所,接受两次疫苗接种之间的随访,并在第二次注射后的一年内接受再次随访。临床医生将监测参与者的一般疫苗接种症状,例如注射部位疼痛或发烧及其他问题。研究小组将定期开会审查安全数据,安全监督委员会还将定期审查试验数据并向NIAID提供建议。此外,参与者还须在指定时间点提供血液样本,研究人员将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以获取参与者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NIAID总监Anthony S. Fauci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寻找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COVID-19感染是当务之急,这项以创纪录速度启动的研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一步。”
新冠疫苗加速研制,安全性如何保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回应
3月1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最新情况举行发布会。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目前,有15个省份和兵团实现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其中5个省份实现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国内疫情形势向好态势巩固拓展。他提醒,“境外疫情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要严防境外疫情输入。”
科技部:建议将法匹拉韦尽快纳入诊疗方案
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鉴于法匹拉韦安全性好、疗效明确、药品可及的优势,经过科研攻关组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已正式向医疗救治组推荐,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
他表示,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临床应用,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的进展。其中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下一步,科研攻关组将进一步推动攻关成果在武汉应用,并针对目前国际疫情爆发的态势,推出药物治疗的中国方案。
如何确保疫苗的安全性?中国工程院回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表示,目前,我国正按照5种技术路线开展新冠疫苗的紧急研制,各类疫苗在临床前研究的过程、技术特点和要求都有所不同。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必须完成药学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他强调,国家对于疫苗研发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法规可以遵循,这些法规和技术要求和WHO等国际上的标准是相一致的。因此,中国疫苗领域的科学家正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一方面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一方面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疫苗研究应用。
他透露,根据了解的最新情况,我国已有研发进展比较快的单位向国家药监局滚动递交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且已经开展临床试验方案论证、招募志愿者等相关工作。待国家药监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批后开始临床试验。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目前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
此外,张新民也指出,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科研攻关组遵循老药新用的研发策略。目前,在临床应用的科研攻关成果,均是经过严格安全研究和评价的药物。药品说明书规定了适应症、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可以确保安全。
湖北地区中医药参与率达91.05%
发布会上提供的的数据显示,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区中医药的参与率也达到了91.05%。
“中医药在阻止轻型、普通型的患者向重型、危重型发展以及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中医药作用的发挥还体现在抗击疫情整个过程中,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他强调,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所有的中药方剂都显示出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这些方剂都是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和我们局设立的科研攻关专项的临床科研成果,这也显示了科技对临床救治的强有力支撑作用。
据报道,中国专家团队在援助意大利等国家的时候携带了莲花清瘟等中成药。李昱表示,我们很高兴,也很愿意把中国的经验跟国际社会共享,让中医药为国际社会、为各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实验证明新冠病毒无法经过粪口途径传播
目前,各地都在有序开展复工复产,病毒在不同的环境下能活多久、如何传播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表示,基于对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毒的认知,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新冠病毒能通过粪口传播。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证明,即使用高剂量的病毒接种实验小鼠和实验猴,动物都无法感染,也没有看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她指出,可以说这个病毒无法经过粪口途径传播。
秦川表示,病毒在没有适宜生存载体的粪便里面能够生存多久?经过消化道后是否还具有再感染能力?这都需要研究证实。目前实验结果的公共卫生意义在于,即使粪便中的病毒具有感染力,也无法通过消化道感染,这是经过实验证实的,但不排除通过不洁的手接触呼吸道和结膜而导致感染,提示我们要注意个人的卫生和一些生活习惯,比如说便后一定要洗手。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