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内科学》刊发了钟南山院士团队做的一项新研究,研究人员从新冠患者的72个临床因素中发现10个关键的独立风险因素,分别是:胸部X光异常、老年、咯血、气促、意识障碍、基础病数量多、有癌症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建立了新冠肺炎危重症预测模型,以便医生快速预测病人发展成重症的概率。
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一般来说,以上10个风险因素中,患者具备的越多,发展成危重症的风险越高。
胸部X光异常。健康的肺充盈着呼吸的空气时,胸部X光片上除了血管外的绝大部分在图像中显示为黑色。新冠病毒侵袭肺部后,X光片上可出现异常白色区域,意味着该部位密度升高,出现炎症反应。当胸片呈一大片白色,形成“白肺”时,说明患者肺部受损面积较大。
老年。几乎所有人群都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现有资料表明,宿主免疫功能在控制新冠病毒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年龄越大,免疫力越低下,感染的风险越高,出现危重症的几率越高。
咯血。危重症患者之所以出现咯血,多是因为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咯血量往往较大,易诱发窒息、休克等。
气促。新冠病毒攻击呼吸系统后,就容易导致机体缺氧。当身体缺氧严重时,一般会出现气促症状,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钟。该症状的及早识别,利于尽早发现低氧血症,并给予氧疗,避免疾病进展成危重症,是治疗关键。
意识障碍。正常人体内氧储备量较少,一旦缺氧,易产生头晕、头痛等。随着缺氧的加重,进一步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意识改变,甚至因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缺氧窒息而死亡。
基础病数量多。新冠病毒的损伤累及多个器官,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重症风险高。以糖尿病为例,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死因中,感染位列第三。这是因为糖尿病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比一般人要低,容易发生感染,而且感染后恢复比较困难。糖尿病合并肺炎较严重,尤其是老人,易发生脓毒性休克。
有癌症史。癌症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下降,比常人更易受到各种病原菌微生物的侵袭。此外,化疗、放疗可使自身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新冠病毒感染可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其中,CD4、CD8阳性T淋巴细胞减少,大大影响人体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使这些患者的免疫功能大幅度降低。此外,已有研究证明许多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是一个不良的预后因素。
乳酸脱氢酶升高。它是糖酵解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酶,广泛分布在肌肉、肝脏等组织中。该指标升高,一般代表细胞大量死亡,特别是富有乳酸脱氢酶的心肌、肾、血细胞和肠等组织损伤时。对于新冠重症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升高表明相关器官损伤严重程度增加。
直接胆红素升高。胆红素大多来自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是临床上常用的代谢标志物之一。新冠病毒所致的肝脏缺血和低氧,可能是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肝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胡明表示,这10个指标提醒我们,高龄、基础病多或有癌症病史的人,更应做好防护,一旦感染要及早就医。临床对有高危因素的新冠感染者早识别、早干预,可阻止病情发展到疾病晚期,此时医疗投入少,病人获益大。另外,根据这些高危因素,有望研究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或新药物。不过,胡明也提醒,新冠病毒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且病毒还在变异,危险因素的阈值也可能随之改变。新冠患者病情的发生与进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单一因素,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要特别注意避免把危险因素当作诊断指标看待,而应结合高危因素和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进行合理的分层医疗干预和综合治疗,是救治新冠病毒肺炎的关键。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