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公立医院入局 千亿市场难题未解 互联网医疗如何跑出速度激情?

公立医院入局 千亿市场难题未解 互联网医疗如何跑出速度激情?

时间: 2020-06-06

 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让徘徊了几年的互联网医疗“大显伸手”,它真的火了吗?

一路亮起的政策绿灯,让早前迟迟没有加入战局的公立医院在“触网”后也发力布局,它会改变力量天平吗?

毫无疑问,互联网医疗是一件对医、患都有益的事情,但并非短期可促成。

疫情催生千亿市场,老玩家“旧虑”添“新愁”

在过去,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老玩家”主要是互联网企业的医疗平台。而疫情的暴发,让这些“老玩家”们迅速渗透,呈现爆发增长。

数据显示,仅在今年2月份,平安好医生累计访问人次就已经高达11亿次,新用户注册量比疫情前增长10倍;春雨医生日均问题量同比去年几乎翻番;阿里健康2月上旬问诊人数就已超千万。此外,微信和支付宝两大端口疫情专区和健康服务上线之后,日服务次数更是数以亿计……

借助疫情的大火,据估计,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

然而把时钟拨回到疫情之前,起步了好几年的互联网医疗却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势如破竹地发展起来。这个行业像许多新兴行业一样,掺杂了太多过度追捧的“泡沫”与“浮尘”。

资料显示,早在2011—2012年,就有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诞生,但获得投资者关注不多;2013—2014年,借助互联网的风口以及大健康概念的火爆,互联网医疗迎来发展高峰,企业数量、融资金额实现双高,这个行业迅速迎来快速成长的繁荣,仅2016年就达到109亿元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了达到38.7%。

然而繁荣景象下,因为门槛低,入局者激增,市场不规范,互联网医疗在2016年下半年,进入寒冬期。2017年,高达100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被注销。有投资者将其称之为“泡沫破灭期”。而熬过寒冬的企业也不再高歌猛进,开始各自修炼内功、深耕细作 。

如今,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江湖格局几乎已经显现,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丁香医生等头部平台在健康管理、导诊、问诊、购药、缴费、诊后服务、保险等方面不断拓展和完善,努力实现闭环服务。而一些小的细分赛道的平台则从疾病种类或本地化服务寻找差异化生存。

如果说“渗透率不高、用户粘性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盈利模式不明朗”等“悬而未决”的难题依然制约着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速度的话,那么公立医院加入战局,改变竞争格局,更让“老玩家们”头疼。

公立医院从“试水”到“玩家”,后浪冲击力量天平

两年前,为了更好地管理患者,及时监测患者信息,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乔贵宾教授,搭建了自己患者平台。那个时候还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公立医院触网得并不深入,仅预约挂号都没有完全铺开,医生们的问诊服务也大多通过第三方服务平台实现。

疫情促使更多患者自愿或半自愿地开始了解和接触在线医疗,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医疗的风向也由原来的审慎变得积极。政府不仅在审批速度、数量上大开绿灯,还鼓励医院在网上完成诊疗的所有流程,并打通了最重要的环节——医保支付。

一时间,全国大大小小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纷纷上线。试水过后,5月21日,国家卫健委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医院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医院互联网平台。

这就意味着,未来公立医院加大力度布局互联网医院已成定局。

原本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是借着公立医院在政策的限制下,触网意愿不强烈而崛起。如今,本身拥有医生、患者独家资源的公立医院纷纷自立门户,第三方平台“饭碗”会不会被抢成为热议焦点。

对此,有专家认为,尽管市场份额被瓜分,医生、患者资源被分流等现象必将发生,但是经历了泡沫破灭优胜劣汰之后,生存下来第三方平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已经趋于成熟。此外,与公立医院各自为营的方式相比,第三方平台跨区域调配医生资源也成为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公立医院有着医生的资源优势,但在利益分配方面,第三方平台则更具吸引力。据了解,目前公立医院的医生在线问诊并不会为医生带来额外收入,但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医生都是有偿服务。一些级别高的、活跃的医生一年甚至可以增加几十万的收入,这些补贴大大调动了医生通过业余时间在第三方平台在线答疑的积极性。

在乔贵宾教授看来,尽管有部分医院明确要求医生上班期间不得使用移动端在线问诊平台,但大部分医院并不反对医生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活跃。在他看来,这不仅可以树立医生、医院的品牌,还能帮助医生接触和筛选到全国范围内更多有价值的病患。

比如一些技术高超的罕见病医生如果只是通过自己的门诊的话,很少能接触到有临床价值的病患。而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口碑积淀,可以让更多患者慕名而来,对于患者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医生提升技术水平、医院打响品牌效应都是多方共赢的事情。

尽管随着公立医院入局,第三方平台受到冲击,但两者并不完全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反而,在这场资源抢夺的生存游戏中,公立医院自身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随着一些三甲医院的医生更受追捧,一些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的互联网医院或越来越弱势,越来越被边缘化。

因此,许多专家认为,作为“老玩家”,第三方平台的商业模式可能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从单纯C端的模式,转向C端和B端混合的模式。即随着公立医院未来批量化地搭建互联网医院,利用自身的经验协助公立医院搭建、管理专业的线上运营体系。

“首诊放开”闹乌龙,互联网医疗远未进入快车道

那么公立医院和第三方平台形成联动以后,互联网医疗会成为医疗市场的主流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乔贵宾教授看来,互联网医疗永远只是医疗辅助工具。医疗本身是一件“科学+人文+艺术”的事情,互联网医疗可以实现健康管理、挂号、导诊、问诊、复诊、购药、缴费、诊后服务、保险等多项功能,但是难以实现真正的医疗决策,以及医患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反应和效果。

而这个观点,在国家政策中也充分体现。在近日闹出的“首诊放开”乌龙中也再次体现政策对于互联网医疗决策的监管决心。

 

然而尽管“首诊”尚未放开,但今年以来,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互联网医疗发展,特别是医保政策在支付端的落地,有望让行业迎来全新拐点。

 

总体而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疯狂过、阵痛过,大刀阔斧地改革过,精耕细作地成长过。

推进互联网医疗不是突击战,而是一场“持久战”。

在许多人看来,互联网医疗未来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当各方平台服务价值更加明朗化、商业模型更加清晰化,随着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渗入,更多习惯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成为消费主力,互联网医疗的爆点远远没有到来。

参考资料:

[1]21世纪经济报道《公立医院“触网”进化论:从“试水”到“玩家”背后的行业变局》

[2]健康界:《新冠危机将公立医院推向互联网》

[3]MedTrend医趋势:《医药巨头频频发力“互联网+医疗”,下半场如何破局?》

来源:新浪医药

分享到:
共执行 200 个查询,用时 0.166718 秒,在线 38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2.831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