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看医界 2020-08-24
作者|段茗
近日,武汉市一批医疗机构被新增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在新增的279家定点医疗机构中,面向基层服务的医疗机构249家,占此次新增总数的89.2%。社会办医疗机构216家,占此次新增77.4%。
梳理公示名单发现,有213家未定级医疗机构被纳入医保定点,占此次新增总数的76.3%,其中大部分为诊所及门诊部,而口腔诊所、妇儿诊所及中医门诊部又占到更大比例。
据了解,这是武汉近年来最大规模认定新的医保定点,而这次新增工作也是武汉市医保局成立之后首次启动的新增医保定点工作。
医保向社会办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对于中国医疗界意味着什么?其中又蕴涵着怎样的社会办医发展机遇?《看医界》为您带来独家解读。
医保倾斜基层可以节约基金
如此大规模新增定点医疗机构,会不会对医保基金形成压力?武汉市医保局表示,毫无疑问会增加医保基金的压力。为了应对压力,管好用好参保人员的“救命钱”,武汉市建立医保定点机构“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同时,还推行精细化管理,实施医疗机构之间就诊信息互联互通工程,减少医院间重复开药等浪费问题,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对此,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向《看医界》表示,医保对基层倾斜,管理方面确实会增加难度,压力主要来自于监管方面,但是基层收费标准低,检查项目少,武汉市医保倾斜基层可以节约医保基金。
原宿迁市卫健委周东浩表示认同,“住院用的医保资金是最多的,基层诊所、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住院,增加基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不但不会浪费,还可以节约医保资金。”
医保支持,分级诊疗有戏
分级诊疗被视为解决中国式看病难的良方妙药,长期以来,基层医疗面临的考验也非常严峻,而本次疫情武汉作为“震中”,最初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医疗机构就医秩序混乱的局面。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巡视员廖新波认为,应对疫情,应发挥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分诊的作用,根据病人的病情,再分别转诊到不同层级与水平的医院。但从当时武汉的应对情况来看,这一初衷似乎没有得到实现。
周东浩向《看医界》表示,“根据宿迁医改经验,把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是引导群众到基层就诊,推进分级诊疗最有效的措施,所有达到标准的医疗机构都应该平等地享受医保待遇。”
自国家医保局成立后,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成为其重要目标之一,据国家医保局介绍,医保局成立后,积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到2018年底,全国定点医疗机构19.3万多家,其中社区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级医院及以下)占比超过84%。
业内人士认为,强基层不仅关系到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成败,而且对于重大疫情的防控也非常重要,国家对于基层医疗的投入正在进一步加大,而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可谓是极为关键举措之一。
社会办医的巨大空间在基层
武汉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武汉市在医保定点的认定上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只要符合有关标准和条件,会优先纳入医保结算,而如此集中地认定社会办医疗机构为定点,体现了对社会办医的一视同仁。
而在社会办医为卫生主体的宿迁,据周东浩介绍,只要没有违法违规记录,无论公私,所有达到标准的医疗机构都可以申请纳入医保。
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未来大医院将会逐渐取消院内门诊,周东浩表示,我国医疗体系中90%以上的基层诊所都是社会办医,因此基层医疗对社会办医具有巨大空间。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大批基层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分级诊疗的方式,后疫情时代,社会办医的巨大空间在基层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