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新冠反扑前 每个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 政府可以考虑买单

新冠反扑前 每个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 政府可以考虑买单

时间: 2020-09-01

 来源: 健康界 2020-09-01

作者:张笑晨

提及今冬的新冠防控,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给出了以上诸多建议和看法。

在卢洪洲看来,中国已经有了成熟的应对机制,强有力的政府给疫情防控提供了保障。经历了新疆、北京和大连三次小范围新冠疫情后,中国已经掌握了如何在短期内控制疫情的能力。但不可忽略的是,国际疫情的持续,让中国防控新冠这根弦,不能放松。这既意味着秋冬季的应对,也包括公卫系统的夯实。

他认为,想清楚目标,想清楚路径,比盲目“大干快上”更重要。

为了防控新冠,每个人都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健康界:在8月9日至25日之间,上海的新冠境外输入病例已达118例。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作为应对境外输入病例压力最大的上海,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卢洪洲:经历过八个月的考验,在和新冠病毒的战斗中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比如说,现在在全国推行的闭环管理就是最早从上海开始施行的。上海实现了三个闭环,包括入境人员的排查分流闭环、“直通车”封闭转运闭环、属地社区管控闭环。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应对体系,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我认为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反弹。

健康界:上海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生大范围的本地疫情扩散,有没有“上海经验”可以传授给其他地方?

卢洪洲:我觉得上海老百姓的意识和素质是非常高的,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哨兵。疫情在其他地区再起时,有的上海老百姓发现小区有当地车牌的车辆驶入,就赶紧联系相关部门,后来证明确为确诊病例。

健康界:很多人担心秋冬疫情的大范围反弹,对每一个人来说应该如何防范?

卢洪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都应该去接种流感疫苗。秋冬是流感的高发期,临床表现和新冠肺炎有一定的相似度,一旦发病会带来很多麻烦。流感疫苗在接种两个月后生效,抗体可以持续六到八个月,所以大家应该尽早去接种。

如果老百姓觉得流感疫苗属于二类疫苗,要自费,不愿意接种,我个人想,政府可以考虑来买单。这从卫生经济学上来看也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因为一旦发生流感在人和人之间的传染,出现相关症状,再隔离、全民检测新冠,这其实是会花更多钱,给国家财政带来更大压力。

健康界:会不会发生往年供应量局部不足,造成接种不上流感疫苗的情况?

卢洪洲:我们要对国家有信心,基本情况是当我们的生产能力处到最大值的时候,是可以做到生产出供全中国人接种的疫苗数量的。这点上,大家可以放心。

健康界:目前国内已经没有境内新增,但是时常会出现境外输入,民众应该怎么跟新冠疫情长期共处?目前公共交通、餐饮等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准运转,老百姓真的可以放心生活吗?

卢洪洲: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做得比较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点国外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国外的疫情会长期存在。我很能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不必要太紧张。在没有本地新增病例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积极推进复产复工。大家也可以放心地去工作、吃喝,当然要戴好口罩。

每一个临床医生都应该有“大公共卫生观念”

健康界:在国内的疫情进入常态化之后,对公卫的反思和“重建”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您认为,在目前这个状态下,除了硬件建设之外,还有什么问题是需要长期关注的?

卢洪洲:现在看来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临床医生更应该有更多的“大公共卫生观念”。所谓“大公共卫生观念”,不是只针对一种病毒,某一个具体的病人,而是一种总体上的意识。所有的临床医生都要有一根弦,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在发现疫情发生的时候,要尽快上报。

我举一个我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如何把“公共卫生观念”贯穿到工作当中的例子。

2013年2月26日,上海第五人民医院出现一家三口的重症肺炎病例,让我去会诊。我根据三个人的发病时间等多个情况,判断出这是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病例。我认为这是一个由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出现了人和人之间的传播。

我们按照要求把相关样本送到了公卫中心的实验室进行检验,在现场会上我跟大家说,如果后续证明这是一个新发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会来溯源的,要做好病例记录和病例感染防控。

健康界:有了“大公共卫生观念”,从系统设计上如何能实现外来因素的干扰,如何解除临床医生的顾虑?

卢洪洲:深圳有一个和公共卫生相关的地方法规,他们有明确的规定来保护“吹哨人”。只要“吹哨人”没有恶意,出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就算是上报的内容是错的,我们也不应该惩处吹哨人,这点应该在法规上有所体现。再一点就是要完善直报系统,应该让它能不通过当地政府,直达有关上级部门。

公共卫生中心不是挂个牌子就完事了

健康界:公卫需要补课似乎成为了一个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高校里的公共卫生学院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卢洪洲:我们都说目前公共卫生系统内存在一个“缝隙”,这个“缝隙”从2003年SARS疫情爆发的时候就出现了,为什么17年后这个“缝隙”还是存在?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公共卫生学院来解决的问题。

健康界:在疫情后,武汉正在进行“全国公共卫生城市试点”,您如何理解武汉的相关举措?

卢洪洲:这一试点表示了我们国家层面对公共卫生系统改革的决心,我相信这个改革也一定能推进下去。这次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个叫“公共卫生总师”的角色,这个角色的设立就是让专家掌握决定权和话语权,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

健康界:在疫情后,中国公共卫生系统把“公卫下沉”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你如何看待公卫下沉的问题?

卢洪洲:公卫下沉,关键是让公共卫生的观念在基层落地、扎根,让健康的概念在老百姓心中发芽。我们派专业的公卫人才到下面去,更重要的是推广公共卫生的观念,这样的做法能从源头减小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是值得肯定的。

健康界:黄奇帆曾撰文称,要在疫情后花两、三千亿补短板,要专门设立公共卫生的专科大学、在双一流高校大量开设“公共卫生专业”,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

卢洪洲:这个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头热地往上冲。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有五十几个地方政府派考察团来我们这里学习,都想建自己的“公共卫生中心”,连名字都跟我们一样。硬件好说,政府砸钱就起来了,但是软件怎么办?长期发展怎么办?

未来随着民众和政府对于公共卫生重视程度的提升,传染病的发生概率会降低,而新冠疫情目前也进入了“平时状态”,建起来的“公共卫生中心”在日常状态怎么办?这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共执行 200 个查询,用时 0.168324 秒,在线 29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2.82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