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药店经理人 2020-10-19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消息,在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冷链物品成为新的病毒载体
本次从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是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
本发现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林炳亮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解释,“以往在外包装检测出来是病毒核酸,相当于病毒的‘残骸’,活病毒相比于病毒‘残骸’的传播性更高,不是活病毒的话,很难结合到细胞的受体,从而难以侵入到人体内。”
跨国快递需注意
关于秋冬季节的疫情防控是否需要重点关注进口冷链食品和跨国快递?
林炳亮表示,不单是在秋冬季,每个季节都要注意严防国际物流,因为国际物流快递物品处于密封状态,不会暴露在日光、紫外线等外界环境下,可以更长时间存活,尤其是冷链食品,因为冷链本身就是在冰冻环境下,处于低温的状况,所以每个季节都要重视。
林炳亮指出,病毒存活是跟气温、湿度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病毒在冷链这种低温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确实要更长。但是在冷链环境下具体存活时间要长多少,暂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
目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重点已从“防人”转向“人物并防”。
9月7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出,对2020年5月1日以后进口的增量冷链食品,必须在其产品外包装上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
9月28日,北京市商务局通知相关进出口企业,要加强境外源头防控,主动规避从疫情严重地区进口冷链食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进口食品各项替代方案。
林炳亮提醒,应尽量避免海淘、代购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地区的商品。通过电商、微商等渠道购买的生鲜产品,快递外包装如未消毒不要带入室内,接触外包装及生鲜食品后应及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处。
此外,食物煮熟煮透,确保食品安全。
冷链物品还能吃吗?
据中疾控消息称:我国市场流通冷链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很低 。
近期,我国有关部门对冷链食品开展了新冠病毒核酸抽检。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报送了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核酸载量较低,此前未曾分离到活病毒。
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我国消费者感染风险极低。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消毒等措施,普通公众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可以正常购买和食用进口生鲜。
也就是说,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
如果实在是担心,那怎么办呢?
普通人建议这样防护
病毒污染的物品上特定条件下尚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感染,主要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
如果是普通人,可以和相关从业人员一样,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未脱掉可能被污染的衣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然后立即洗手消毒,定期进行核酸筛查。
除此外,加热做熟是最好的处理方法,除了预防新冠,同样还可以避免诸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寄生虫之类的污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