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村夫日记 2021-07-05
自从2016年启动以来,百万医疗险获得了高速增长,保守估计,2020年应该有超1亿人次购买百万医疗险。虽然百万医疗险快速覆盖了大量之前未购买保险的用户,起到了商业健康险的市场普及作用。但由于中国用户对赔付型健康险的实际支付意愿相对有限,百万医疗险很难像国外那样,通过持续上涨保费来扩大规模。这导致一个重要的内在发展悖论,要维持一个低保费高保障的细分市场,用户规模的天花板已经不远。要向上开发市场,用户的付费意愿有限。但如果再向下沉市场开发,保费规模更为有限。
因此,百万医疗险向何处去?
首先,维持现状,在价格战的同时,继续扩大保障范围,比如添加更多服务和药品纳入报销范围,增加住院前后的门诊特需,增加互联网问诊和给予更多特药保障。但尽管百万医疗险的保费价格已经很低,但用户规模仍然将快速面临天花板的临近,这主要是中国的就业结构决定的。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之后的就业人口结构不同,中国的城镇职工占比仍然过低,大部分人口仍然从事农业或个体商业。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受制于自身的认知和实际购买力,健康保险销售的增长主要来自工作人群,非工作人群很难通过持续的宣教来说服其购买健康保险。
2019年实现新个税之后,个税起征点由原来的3500元,提升至5000元,全国纳税人口由1.87亿降到6800万。一般来说,由于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负担较重,其购买商保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即使按照3500元月收入以上人群来计算可能的保险用户数量,也只有1.87亿。当然,随着对部分人群的市场宣教成功,一部分高收入人群会给父母和子女都购置保险,这扩大了覆盖范围。但这类人群相对有限,总的市场规模应该不超过2-3亿用户。
在已经超过1亿用户之后,市场离可能的天花板日益接近了。特别是考虑到疫情之后用户对部分开支的缩减,整体的用户规模不宜高估。
其次,向上发展非常困难。这一轮赔付型个险市场的发展正是由于保费的大幅下降引起的,如果反其道行之,很难聚集用户需求。由于中国用户对保险产品的消费性需求比较明确,购买了一定要用足的心态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如果保费持续上涨,用户的支付意愿度是会大幅度下降的。
最后,向下开发难成气候。惠民保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增长,之前的步步保等噱头产品也获得一定的发展。但这类保险的保费规模过低,这导致可赔付的保费实质很少,最终受益的用户数量非常有限。在市场逐步认知之后,用户数量必然出现下降,保费规模维持也比较困难。而且,目前低价的惠民保的免赔额过高,这也将引发监管的注意,未来如何平衡监管需求和市场开发也将是市场的两难。
因此,从市场现实的角度出发,维持当前的产品形态将是最优解决方案。不过,在增量可能出现趋缓的前提下,出路有两种可能:存量的转移和开发新品种。
存量的转移主要是指从短期医疗险向长期医疗险的转移。本质上来说,赔付型医疗险并没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保险公司都会根据用户的实际理赔情况来调整保费或者是否拒保。但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如果不能给予用户保证续保,用户的购买意愿会大打折扣。因此,当大部分公司都以保证续保来吸引用户的时候,部分更激进的公司就推出了连续多年的保证续保产品。由于短期医疗险的保证续保最后仍需通过核保,很多用户事实上不能真的被保证可以续保。因此长期医疗险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其他保险公司也纷纷跟进,这使得短期医疗险的存量用户转化到长期医疗险。当然,在当前市场仍在扩容的阶段,长期医疗险也获得了增量的用户。但随着市场规模天花板的临近,长期医疗险会吸引更多的存量用户转化。
开发新品种是指通过开发新型的赔付型保险产品来推动市场转型。从现阶段来看,市场还未获得真正动能去改革,但随着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加快,未来将会逐步出现转机。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去适应DRG改革后的用户需求。
DRG改革之后,如果还保持现有的免赔额为10000元,由于DRG将减少轻症的总支出,用户在轻症上将有可能完全得不到商保的赔付,在重症上的赔付将加大,这将一方面降低用户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恶化保险产品的赔付率,使得本已微薄的利润丧失或出现亏损。因此,如果在扩大保障范围和堆积细节的同时不改变产品的赔付责任,百万医疗险将面临发展的危机。
因此,一方面,用户希望能降低免赔额,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希望降低重症的赔付率。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保险产品的风控手段就不是现在单纯依靠免赔额,而是需要降低免赔额,但对大病的保险责任进行约束,更可能的是跟随医保的报销策略,而不是完全对医保之外的大包大揽。事实上,DRG之后,由于每个病种都有了支付的标杆,保险产品精细化将是大势所趋。这也将决定未来的产品竞争力不再仅仅是通过扩大保障范围,而是精确到每个病种的保障范围的界定。
总体来看,百万医疗险目前还处于粗放式竞争的阶段,因此渠道还占据了主要的优势。未来随着医保支付改革的加快,百万医疗险将出现更精细化的竞争,这也才能真正拉开各家公司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