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 |黄华
编辑 |谢欣
8月4日晚,新华视点发布《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一文,内容直指当前生长激素可能存在滥用、超范围使用、受利益驱动诱导孩子注射等行为。
受此影响,8月5日,A股生长激素龙头上市公司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双双暴跌。长春高新跌停,报276.51元/股;安科生物报13.53元/股,收跌10.52%。
面对此状,前述两家公司紧急做出回应。长春高新在互动平台回应生长激素滥用问题称,公司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生产经营,生长激素属于处方药,国家对于生长激素的销售有《药品管理法》、《反兴奋剂条例》等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相关产品均销售至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医疗机构。
并且,长春高新表示,就目前生长激素产品使用的诊疗情况来说,国内外均有着一系列严谨的诊疗标准和流程,医生需进行一系列严谨的检测项目后方可进行处方,对确实需要治疗的患者,并在患者本身自我接受的前提下进行治疗。
而安科生物在回复《科创板日报》记者回应称,公司在营销上不存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的情况,且公司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于1999年获批上市,至今已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近两年的累计使用量有十几万人次,未暴露出大规模的临床使用风险。
生长激素也是上述两家公司的核心品种,按照长春高新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0.47亿元,其中金赛药业为净利润贡献了近28亿元。金赛药业主要的产品就是生长激素。而2020年,安科生物的生物制品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2.63%,这里的生物制品主要也是生长激素。
在国内,关于生长激素是否被滥用、为何被滥用的问题已经多次引发争议。这是因为,生长激素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是原发性矮小症,而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并不高。
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对523例身材矮小儿童病因分析显示:其中只有115例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占总数的21. 99%。北京301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前主委母义明介绍过,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发病率大约为十万分之20-25之间。
然而,与并不常见发病情况一同出现的数据还有愈演愈烈的生长激素市场。以及,火热赛道中,相关公司的业绩、股价不断提振。由此,是不是有人利益熏心成了舆论时常追问的话题。在2016年,知名儿科教授叶义言曝光长沙贝诺医院对儿童滥用生长激素。他曾向媒体表示,由疾病导致的儿童身材矮小症其实并不多见。
众所周知,生长激素属于处方药,其销售推广有着严格的法律要求。那么,既然该产品对应的适应症并不是常见疾病,在诸多限制下,这款产品的销售额是怎么“冲上去”的?
5月21日,长春高新对外披露生长激素在公立医院售占比情况及生长激素在民营医院的推广情况或许能解释此疑问。公司表示,其重组生长激素大概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医疗机构销售,预计未来在民营医疗机构销售占比会进一步提升。换言之,生长激素的推广重点并不在公立医院,而在其他医疗机构。
据长春高新2020年年报显示,当期销售费用约25.8亿元,占据营收约30%。同一时期,安科生物2020年销售费用6.8亿元,占营收比重约40%。
对民营医疗机构销售的看好与高企的销售费用,再结合民营医疗机构对生长激素合规性和监管要求要相对公立医院更低的“潜规则”,难怪生长激素屡屡被质疑在推广中存在灰色地带。
《半月谈》杂志曾暗访,有的医院里,医药代表穿着白大褂向家长推销生长激素。孩子刚刚4岁,医药代表就劝说家长给孩子打激素,并且要注射2-5年时间。医药代表还会用终身提成、高额回扣,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很多家长担忧孩子身高不够,“输在起跑线上”,抱着“打打也无妨”的心态注射生长激素。
但实际上,生长激素并不是“打打也无妨”,不合理注射生长激素所带来的健康隐患也是舆论关注的另一个话题。
科学研究显示,注射生长激素后,可能会有甲状腺功能减低、糖代谢改变、股骨头滑脱坏死、特发性良性颅内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因此,生长激素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糖尿病患儿、骨骺已经闭合、严重全身性感染等危重病人、活动性肿瘤或活动性颅脑损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都不适宜使用生长激素。
通常情况下,在应用生长激素过程中,应每3-6个月在儿科内分泌门诊监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检测的内容有:生长发育指标、甲状腺功能、血清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肝肾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骨龄、垂体MRI,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监管对于生长激素的争论持续不断,但在当前,相关企业的生长激素临床适应症拓展竞赛仍在持续。并且,各类关于生长激素的研究也还在进行。
8月5日,长春高新最新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显示,在生长激素成人适应症方面,公司认为产品未来市场潜力较大。后续,公司还将积极推进生长激素产品未来在大龄女性备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抗衰老、医美等方面的合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