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话,微医放弃海外上市了。
据FT中文网6月20日报道,由于海外上市涉及更大程度的信息披露和更严格的审查,这家获腾讯投资的医疗健康科技企业正在考虑在国内上市。
“拥有大量健康数据的企业很难在海外上市”,一名业内人士告诉新浪医药,这些涉及人们健康的数据,相当敏感,政府监管机构态度一直很谨慎,“即便是港股上市,也并不容易”。
早在2018年5月份完成5亿美元Pre-IPO融资时,微医就宣布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赴港上市,时任首席战略官(CSO)的陈弘哲接受采访时透露,“若不出差错,将于2018年年底赴港上市。”
陈弘哲还表示,第四个业务板块微医险将在分拆后独立在A股上市。但今年1月,微医突然举牌并增持创业板上市公司易联众,外界对其到底会以何种方式登陆资本市场充满疑惑,或许那时微医就已做好港股碰壁的筹谋。
实际上,作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一次有关微医上市的消息。在今年科创板落地后,微医传出有意分拆部分业务在国内科创板上市的消息。
此次,微医搁置海外上市计划消息传出,算是明确了国内上市的方向,至于是选择科创板还是以往创业板等方式还有待观察。上述业内人士认为,A股最大的挑战是盈利,以目前微医的盈利状况未必能扛得住市场的质疑,“选择科创板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上市赶早
微医起步于2010年成立的挂号网,在当时挟“颠覆传统医疗”大势之下,微医在内的一众互联网医疗企业,享受到了投资的“疯热”,靠着讲故事、画大饼大笔烧着投资人的钱。在完成pre-IPO战略融资时,微医的估值就已达到55亿美元。
9年来,微医获得腾讯、国开金融、复星医药、晨兴资本、友邦保险、新创建集团、中投中财等知名机构加持,完成了总计7轮数十亿美元的融资。
得益于不断的资金投入与探索,微医如今拥有了线上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商保、线下医疗机构组成的完整产品供应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微医共连接了全国30个省市的2700多家重点医院、28万名医生,搭建起线上线下结合、全科专科融合的医疗资源供应体系,实名注册用户数超过1.9亿,累计服务人次超8.1亿。
这也让微医成为目前互联网医疗头部公司中,唯一有底气公开宣称全面实现盈利的公司。在大流量下,这个盈利成色几何尚不得知,据《财经》此前报道,即便到了今天头部企业也未能触及医疗行业的核心,它们还在苦寻一套可行的盈利模式,这没能让投资者满意。
“资本已经等不及了,他们希望在投入项目几年之后,能够脱身有所回报。”在平安好医生去年5月在港上市,创下了国内互联网医疗第一股之后,互联网医疗的头部公司,纷纷开动,不甘落后。
公开报道显示,目前春雨医生、健康160、丁香园等都在考虑IPO事宜。曾经港股是它们的最爱,如今的科创板已来,监管压力之下,国内上市或成首选。
盈利为上
其实,互联网医疗企业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资料显示,在微医pre-IPO战略融资之前已搭建出一条移动医疗生态链,借助健康管理、网络医院等延伸服务实现盈利。经过内部业务整合后,形成了微医云、微医疗、微医药、微医险四大业务平台。
微医云:面向全行业搭建的智能医疗云平台,使业务场景“云化”。
微医疗:以微医云技术为驱动,以“基地+网点+终端”为业务场景。
微医药:以处方共享平台为依托,实现医疗、医保、医药多方的医疗信息共享应用。
微医险:开放式互联网健康险平台载体,通过大数据推进商业健康险的“开源”和社会保险的“节流”。
在“四驾马车”之后,为推进“三医联动”业务战略,微医不仅在业务证券化上动作颇多,还对内部管理团队进行了调整,公司联合创始人张晓春出任首席战略官(CSO),前任CSO陈弘哲担任顾问,协助推进微医国际化业务。
而最近,微医推出生态开放策略,对外为各合作方输出优质医疗服务与资源,其中推出的“极速问诊”产品,主打三分钟找到三甲专家。微医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外开放生态合作,让微医从过去以号源输出为主,转向号源、问诊、内容、增值医疗服务、保险等多维度服务。
频繁调整和尝试背后,体现着微医在解决医疗实际问题,跑通商业模式上的焦虑。医疗是面对面的问题,是非常具体的、个人的事情,并不能通过互联网医疗一下就解决,最终还是要看与医院、患者、政府、保险机构等方方面面的磨合。
微医面临的是,在上市之前,把服务模式、商业模式说清楚。这对于创业老兵廖杰远来说,或许并不容易,早在投身互联网医疗行业之前,他就已经明白“医疗行业没有快公司,创业者要做好跑马拉松的准备。”
当然,马拉松虽长但有了流量巨头的加持,路就不太难走了。据廖杰远朋友圈透露,目前微信九宫格的“医疗健康”服务已从灰度测试转为面向深圳用户批量开放,用户更新版本后,可在入口中找到在线问诊、腾讯医典、医疗服务等服务,其中问诊服务由以微医为主的第三方平台提供。
身在其中,决定了微医有资格分享到10亿用户流量池。
来源:新浪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