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尚瑞: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自闭”标签 专家教你正确识别孤独症的2大特征!

尚瑞: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自闭”标签 专家教你正确识别孤独症的2大特征!

时间: 2022-04-14

 尚瑞:智能科技,服务健康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自闭症的概念1943年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首次提出,自闭症在医学上也称孤独症,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目前,孤独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大概在1%左右,也就是每一百个人里就有一个患有孤独症。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这群孩子的认识仍存在很多不足,“弱智”“天才”这类极端的称号,都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在2022年4月2日,第15届“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到来之际,不妨随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精神内科主任陈文雄教授,一起来了解下这群“星星的孩子”吧。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 陈文雄教授

孤独症是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很多人认为,孤独症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或是智力障碍。但陈文雄教授表示,孤独症其实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它的病因非常复杂,在病因学诊断上比较困难,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一种共识,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由遗传跟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其中遗传的比重大概占80%左右,而环境因素,又包括感染、后天不良环境影响等。

孤独症主要发病在生命的早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看似容貌与常人无异,也无聋哑眼盲的问题,却总是对周围环境、声响不闻不问,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夜空中孤独闪烁的星星,因此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自闭”标签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不爱说话、不与人交流,或不听大人指令、不喜和人对视等问题的时候,就不禁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孤独症。对此,陈文雄教授提醒家长们先别轻易给孩子贴上 “自闭”标签,不妨先仔细去分辨。

例如:孩子2-3岁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都良好,要考虑是不是因为特异性的语言发育障碍;但若孩子除了语言,其他方面的发育也都迟缓,则需高度怀疑孤独症。此外,孩子不听指令、不与人对视也是同样道理,要将其与过分宠溺导致的“不听指令”,或者本身性格比较害羞而不爱与人对视的情况加以区分。

孤独症有2大突出特征

陈文雄教授表示,在孤独症的诊断里有两个很典型的指标,一个是社交沟通障碍,还有一个是刻板的行为。

1、社交沟通障碍:这类孩子可能迟迟不会讲话;叫名字不搭理,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他会选择性听指令,表现得不合群又多动。

2、刻板行为:即孩子喜欢反复做某件事,或有一些狭窄的兴趣爱好,例如他喜欢反复开门、关门,反复开抽屉、关抽屉,或特别关注风扇、抽水马桶等寻常人不太关注的事物。

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类似上述问题时,建议及早带孩子前往专业机构进行更深的筛查或诊断。陈文雄教授表示,临床上早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已经能根据孩子的行为,基于诊断标准、评估量表等,由有资质的临床医生来明确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

孤独症的干预,是全生命周期的

一旦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应立即进行干预。基于不同程度、年龄的孤独症孩子,会采取不同的干预模式,主要包括心理行为干预,及相关的药物治疗。

首先,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改善孤独症核心症候,因此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例如孩子脾气很大,有自伤或攻击行为,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好等,都有相应的精神类药物可应用。此外,孤独症有很多共患病,例如癫痫、焦虑等,也可运用抗癫痫的药物,针对情绪障碍的药物来帮到他。而针对孤独症核心症候的处理,当前国际形成的共识是社交心理行为干预方法,通过改善其社交沟通或刻板行为,提升孩子的整体能力和生活质量。

“孤独症的干预,是全生命周期的”陈文雄教授说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孤独症的孩子就“不行”,预后与疾病的程度、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等密切相关。有些孤独症的孩子经过有效干预,是可以回归社会,能找到工作,甚至有些还能够自己创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星星的孩子”也能够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分享到:
共执行 200 个查询,用时 0.170260 秒,在线 25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2.81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