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保政策密集出台以及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快速成立,民营医疗机构正面临未来较大的增长困境。面对从支付还是从其他公立机构带来的挤压,民营医院正在快速提升自身规模以对抗未来长期的风险。
2017年底,全国有私立医院18759家,其中228家为三级医院,占私立医院总机构数量的1%。在所有三级医院中,私立只占10%。虽然三级私立医院仍比较少,但增速较快。从2013年到2017年,私立三级医院的数量翻了2倍多,增速超过私立二级和私立一级医院的增速。
民营医院中,2013年和2014年增速较快的除了800床以上的大医院,还包括100床到400床之间各种规模的中小医院,但到了2016年之后,尤其是2017年,800床以上大医院明显成为机构数量增长的领头羊。这一点和公立医院的趋势是一样的,显示出中国医院在近年来都纷纷往大规模发展的特征。
大型民营医院快速增长的原因除了投资力度的加大,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对抗未来长期的风险。
随着国家医保局推出组合控费措施,无论是欠发达地区的医保本身就是入不敷出,还是发达地区的居民医保的财政补贴对地方产生的压力,都推动了医保控费更为严格,这将大大制约民营医院的营收规模。比如,在2019年4月,某地医保局直接要求关闭当地医院的疼痛科,因为疼痛科已经成为骗保高发的科室。
另外,随着卫健委要求做大做强县医院的政策推开,特别是随着部分地区的医共体已经将人财物打通,医保总额和药品采购的统一使得在县域只有1-2家大型医院主体,公立医疗服务机构在县域的实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将直接在县域挤压民营医疗机构。
随着公立医院的药品零加成全面推开和4+7医保带量采购,民营医院的均次费用普遍高于公立医院,竞争力大为下降。如果按照最低药价来出售药品,医院本身的竞争能力就弱,而且主要依赖医保,营收和利润会出现双降。而如果维持原价,公立医院占据药品更便宜的优势,流失病人的可能性会很高,整体盘子的营收能力将大打折扣。
而且,在医保带量采购之后,医保支付价有望3年内在全国推开。在某些偏远的三四线城市,甚至五线城市,虽然民营医院作为当地唯一或主要的综合性医院,则还可能在短期内维持价格,保持药品的利润。但总体来说,药品降价是无法避免的,这意味着当地民营医院的收入未来可能会明显下降。在这种收入下滑的风险面前,更小的医院所受到的冲击更明显,因为这些单个小医院缺乏规模来压低运营成本,并且也缺乏能力去扩展新的收入。一旦收入减少,整体受到的压力会很大,这对中小型民营医院长期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挑战。
虽然从数据来看,私立一级民营医院和公立差距最小。在一级医院上,2013年公立院均收入是私立的1.77倍,而2017年为1.69倍,略微缩小。私立院均收入在2013年到2017年的年平均增速为7%,略超过公立的6%,一级医院是唯一在院均收入上公立和私立增速接近的医院
但中小型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加入医联体和医共体,在整体上依靠公立三级医院来对抗市场风险。而民营医院则没有办法依靠公立三级医院以化解风险,未来受到的冲击也将最大。因此,自从2015年医改加速以来,大型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增加较快。不过,机构数量的增加并没有缓解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差距。
2017年,公立三级医院的院均收入为8.3亿元,而民营三级医院的院均规模为1.78亿元,两者相差4.68倍,比2013年两者相差3.56倍持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公立三级医院无论在床位规模还是服务量上的增速都超过民营,公立三级医院在2013年到2017年的院均规模年均增速达到了8%,而民营三级医院只有1%。
因此,民营医院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必须加强其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加强整体竞争力。否则大而不强的民营医疗机构也将面临巨大的冲击而难以为继。
来源:村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