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正式召开,与此同时,2019长三角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论坛也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拉开了大幕。
论坛上,政府相关领导,国际国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涉及的医疗、康复、养老等领域的业内专家、企业家、创业新锐共聚一堂,围绕长三角地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则从长三角一体化给康复辅助产业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协同创新三个方面做了分享。动脉网对其精彩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编。
机遇
第一,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有利于形成创新的制度共享。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并由国务院印发。6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出席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海市的青浦区、江苏苏苏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率先探索从项目一体化到制度一体化,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生态闻名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2018年5月,在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上,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民政部门签订了深入推进长三角民政工作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合作备忘录,四方商定,要加强政策联动,特别是在政策准入,工作标准等方面加强协同,并探索民政若干领域,长三角统一法规或标准的可行性,要强化规划的衔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作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推动平台整合,促进省级之间民政工作的协同协作,特别是长三角民政信息系统连通信息共享。
第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聚焦全球要素资源。长三角城市群跻身公认的六大城市群,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地区肩负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东中西区域联动等多重使命,为有效整合区域的创新资源,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和协同创新的效应。在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是大势所趋。
长三角战略核心位置决定其辐射和引领的能力是巨大的,全球各类要素资源向长三角集聚,使之成为科学新发展,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的策源地。从研发人员来看,长三角集中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上海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沪各类研究机构从153个增加到2923个,不仅在数量上增长19倍,而且质量上有明显的提升,其中有452家外资研发机构,8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的研发机构。
第三,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将有利于提升区域资源的配置效应。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整个区域的产业门类集群,产业结构互补性比较好。康复辅助产业全球有4万多个品种,需要多个门类制造业配套生产。2018年,三省一市GDP总量达到21.2万亿人民币,占全国23.3%,人均GDP达到10万人民币,全国现在是6.46万元,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6,全国城市经济排行榜近1/3在长三角,以上海为例2018全市GDP3.2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6万亿。
第四,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有利于唤醒康复辅助市场。康复辅助事关人民的健康,不仅对于引导激发新消费,培育壮大新动能有现实的意义,而且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多元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例,上海市60岁户籍老年人口是503.28万人,三省一市合计户籍人口4589.98万人,占户籍人口22.25%。如果说21%就是深度老龄化,这个区域已经到了深度老龄化的一个程度。借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道路,75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康复辅助器具有很大的需求。保守估计,长三角产业规模将不低于七千亿元人民币。
第五,习俗相近,人文乡亲将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建成的高铁、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非常发达。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始从统一规划着手,正在探索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模式。
挑战
一是产业的创新动力不足。中低端康复辅助制造和配置服务已经初具规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端康复辅助器具比较少,国内市场很大一部分高端康复辅助产品都是来自外国的企业。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产值过亿的企业不超过10家。
二是现有产业规模不大。据民政部的统计,2015年全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大概在4300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个规模有望突破一万亿元。我国已经成为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但是长三角康复辅助企业的产品应用推广不足,缺乏品牌塑造,市场集中度非常低,用户需求还有待充分挖掘,整个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呈现出大市场、小企业的竞争格局。
三是支付体系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老年人使用康复辅助支付体系尚未建立。上海出台实施意见以后,对特定人员享受财政补贴、租赁使用康复辅助的政策还在试点阶段,完整的系统产业扶持政策还没有形成,康复辅助相关支出纳入医疗保险或者长期护理保险支付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老年人可以享受康复辅助的品种较少,主要以个人支付为主。支付问题阻碍康复辅助消费升级和高质量高性能康复辅助的健康发展。
四是终端服务人员短缺。上海市康复医师10万人中只有0.4%的占比,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康复师10万人中有30到70个。职业技能人才缺口时间突出,康复辅助产品适配师等相关技能工种发展也需要破解瓶颈问题。
协同创新
第一,形成康复辅助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框架。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以来,长三角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一产业发展推动合力基本形成。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的精神,2017年5月和7月,上海市和江苏省相继成立民政部门牵头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的联席制度,形成了各司其职良好工作局面。
第二产业发展知识体系初步建立。政府打造了一批知名的产业园区,前沿创新平台,优势特色产品和新型服务模式,2017年9月,民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试点的通知。
第三康复辅助租赁示点稳步推进。在浦东新区、宝山区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示点,设立康复辅助固定的租赁点和流动服务车,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租赁服务。2018年底,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残联下发关于开展康复器具试点之一,全市范围进行申报的城市,以江苏省常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和安徽省安庆市程度全国康复辅助器具社区服务的试点区域。
第四产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打造两个郊区的产业园,两个常年示范馆和长三角制造基地。现今已经完成2+2的布局,其中青浦区西虹桥首个康复器具产业园已经在18年10月9号建成,入驻企业43家,累计营业额4.7亿元,实现税收2247亿元,闵行南滨江第二个康复器具产业园在6月6号已经建成,明年我们将重点推进长三角建设,及通过以长三角两个国家级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试点地区和其他产业园区挥动合作,推动新技术在康复辅助生产制造和知识产权保护落地。
第五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是市场不断增多,会员单位较2016年增加了52家,增幅达到144%,二是各类平台日益壮大,在中国国际养老辅助和康复医疗博览会,设立康复辅助器具展区和辅助租赁区,集中展示最新的辅助技术,国家会展中心6+365度展馆内应用场景展示馆,其中展示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的应用场景功能,这个展区有500平方米,就在这个区里面,非常欢迎大家去看,并且给我们提出很好的建议。在市中心静安区设立康复辅助器具创新产品的体验馆,方便市民认知和体验各类新型康复辅助。
第二,我们要协同推进康复辅助创新发展。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并向更高的质量发展迈进。
在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方面,以提升长三角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整体水平为目标,建立健全区域康复辅助产业协作、协商的工作机制,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强化协同创新。
在推动城市间分工合作方面,进一步拉长优势,积极消除妨碍要素流动各类行政壁垒,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建康复辅助的产业集群,推动长三角康复辅助向更高更好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促进产业园区要素流动方面,加强长三角试点城市之间康复辅助产业远去的建设,依托长三角区域产业人才和资金优势,加快传统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共同打造一批示范型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国际先进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发展区域特色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康复辅助器具产业。
在建立产品和服务标准方面,促进康复辅助集聚产品,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对市场的规范引领作用,发挥各地优势,分类建立产品和服务标准,推动省市地方标准成为长三角的统一标准。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共同研究长三角区域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推动长三角区域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落地,培育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业。
最后,朱勤皓局长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民政部门,将加快推进长三角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的目标,将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合作共赢,共同打造长三角有温度的康复辅助产业,始终把人民的健康美好生活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来源: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