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尚瑞:炎炎夏日里,防护服和口罩该怎么穿戴?

尚瑞:炎炎夏日里,防护服和口罩该怎么穿戴?

时间: 2022-07-19

 尚瑞:智能科技,服务健康
来源:界面新闻

近日,中央气象台连续10多天发布高温预警,四川、上海、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江西等多地最高气温超过40℃。期间给市民做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还需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克服极端的高温气候进行长时间的检测工作。但保护医护人员的防护服,却可能加大医护中暑的风险。

7月16日,江西省南昌县人民医院一护士在核酸采样时,因高温情况下身着防护服,导致体温过高,疑似热射病发作。经救治后,该中暑医护目前已出院。

同日,南昌卫健委发布公告,为防止医务人员中暑,室外采样人员不再穿防护服采样,而改穿一次性隔离衣;采样地点尽可能安排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此外,采样人员一小时换岗,并通过安装制冷机、风扇、冰块放在医务人员周围帮助降温,采样点配备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和生活物资。

界面新闻了解,一次性防护服为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是防止医护人员被感染,属单项隔离。

而一次性隔离衣被用于医务人员在接触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是既防止医护人员被感染或污染又防止病人被感染,属双向隔离。

不过,检测人员不穿防护服是否会导致传播风险增加,且政策的落实依据是否科学合理,上述政策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多位病毒学专家告诉界面新闻,目前来看,在如此高温的情况下,根据呼吸道传染病基础与冠状病毒的特性,新冠病毒的传播风险系呈下降趋势,室外的核酸采样医护人员并不需要强制穿着一次性防护服。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告诉界面新闻,佩戴好防护N95口罩与正确使用医用手套,且做好手部清洁,防止触摸口鼻已能做到有效隔断防护。在常温的室外,核酸采样医护人员无需要采取如此严厉与超高规格的防护措施。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界面新闻,实际上,隔离服往往透气性较差,更容易引起人体温度上升,导致出汗增多。如果有疑似患者呼出气溶胶颗粒,则容易混在汗液里。病毒顺着汗液流动,一旦通过手足接触到地面、衣物,更容易发生病毒的接触性传播。

实际上,2021年9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中指出,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暴露风险和开展的诊疗操作,正确合理使用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

据医务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原则及穿脱流程(下简称流程),并未指定常规筛查核酸检测标本采样人员穿着防护服。流程还注释,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不同时佩戴;防护服和隔离衣不同时穿戴;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加穿。

不过,国家卫健委7月12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

常荣山解释,新冠病毒失活后也有可能核酸阳性。因此,环境样本中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环境样本中一定有活病毒,无论是环境样本中的死病毒、活病毒,还是灭活新冠疫苗,均含有核酸,做核酸检测都可以检出阳性,所以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它有活病毒,需要综合研判。

界面新闻还注意到,一些地市的公共场合,如商场、机场、高铁站等的安保类工作人员也穿着防护服检查出入人员的健康码。界面新闻查询发现,实际上目前并无相关政策规定强制要求上述公共场合的工作人员需在工作期间穿着防护服。

2020年2月25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了疫情精准防控所需要配备的防护物资与人员防护要求。

其中,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要求,需保障防护物资配备:准备口罩、消毒剂、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体温计等防控物资。此外,强化人员培训,安排专人进行消毒操作规程和疫情防控措施的培训,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商场、超市等场所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要求,防控物资配备:提前采购足够的口罩、消毒剂、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体温计等防控物资。此外,人员防护要求,佩戴口罩。从业人员在岗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顾客也要佩戴口罩。从业人员与顾客服务交流时宜保持一定距离和避免直接接触等。

客运场站及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做好交通运输工具的检测维护,保证运力充足,优先选择安全技术状况良好的交通运输工具投入运营。为客运站场、交通运输工具工作人员配备消毒剂、手持体温检测仪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7月16日,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在其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根据长春市疫情防控最新要求,即日起乘客乘坐轨道交通须全程规范佩戴N95口罩。对于,除医护人员外,普通公众在公告场合是否也需升级防护措施也引发争议。

实际上,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于2021年8月9日下发的《关于印发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的通知》(下称“通知”)中,详细罗列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佩戴口罩的具体要求。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该《通知》并无强制要求一定要佩戴N95口罩,只是建议公众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而规定的普通公众需戴口罩场景和情形,一是处于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内人员密集场所时;二是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三是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四是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五是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六是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

国家卫健委曾解释称,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另外,建议公众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不过,对于重点职业人群的口罩选择,却有强制性要求。《通知》显示: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人群。

第一类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特别强调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强化防护,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经物、经环境、经人的传播风险。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重点防护以外,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如保洁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院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以前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的《通知》也进行了提级强化,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分享到:
共执行 200 个查询,用时 0.174173 秒,在线 27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2.808 MB